【南方农村报】玻璃刺穿9岁娃颈动脉,中山一院多学科团队协作精准缝合止血
近日,家住惠州的9岁男童小风(化名)在玩耍时不慎被玻璃刺伤脖子,出血不止,由当地医院紧急转至广州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、血管外科、小儿外科等多学科团队与时间赛跑,最终明确出血大血管为左侧颈外动脉予行手术精细缝合,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。目前,小风恢复良好,将于近日康复出院。
患儿、家属与手术团队合影。
颈部刺伤血流如注
据小风的父亲描述,小风平时比较调皮,活泼好动。最近放暑假在家,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。7月22日,他和同伴爬到附近市场一个水池边看金鱼,踩到一块老式玻璃失足跌倒,玻璃碎片扎进颈部,一下子血流不止。家长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小风口唇发白,意识模糊,立马捂着他的脖子,将人带到当地医院就诊。
当地医院接诊后,迅速为小风进行颈部清创及探查止血手术。尽管紧急进行了DSA造影检查,但医生们仍难以准确判断出血位置,而患儿的创口血流依然如水柱般涌出,出血量大,已出现中度失血性贫血,血色素仅有82g/L。虽维持着积极输血扩容,但由于出血速度太快,患儿命悬一线。
情况紧急,当地医院随即联系中山一院耳鼻喉科专家请求援助。在迅速了解情况后,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咽喉专科主任雷文斌教授当机立断,指导当地医生进行暂时性压迫止血,确保患儿正常生命体征。在充分沟通保障转诊途中安全的前提下,小风被连夜转送到广州。
找准出血点缝合修复
与此同时,中山一院急诊绿色通道启动。耳鼻咽喉科当值孙伟教授、陈林博士紧急与血管外科、小儿外科、麻醉科以及ICU等相关科室沟通,充分了解患儿病情,做好了接诊准备。小风入院后,医护团队利用床边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小风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,开放静脉通道,与输血科联系备血,急查CTA明确血管情况后进行颈部外伤出血探查止血手术。
术中,暴露在医生们眼前的创口深度近3厘米,望之可怖。耳鼻咽喉科祝小林教授表示,大量出血不止、组织间隙模糊是最大的难点。需要局部压迫出血的情况下找血管,而当时距离患儿受伤已过了24小时,患儿局部已经出现严重水肿,加上在当地已经经历过一次探查手术,再次手术无疑是难上加难。但如果不能尽快有效止血,患儿将面临失血性休克、全身器官缺灌注导致功能障碍、水肿挤压喉腔堵塞呼吸道等危险,生死可谓分秒之间。
面对挑战,多个学科专家携手作战。祝小林教授和科室孙伟副教授、吴杏梅住院总医师进行了患儿颈部外伤部位的清创,仔细保护颈部周围正常神经血管组织,逐层定位颈部大血管等标志性解剖结构,最终找到出血部位——左侧颈外动脉!在血管外科武日东副教授的协助下,医生团队为患儿实施了左颈动脉破裂缝合修复术。
术后,小风被送往心外ICU作进一步监护,次日便顺利脱机拔管,7月25日转回普通病房。目前恢复情况良好,将于近日出院。
最大限度保护血管
雷文斌教授表示,该例颈动脉出血患儿抢救成功,是“分级诊疗、上下联动”制度解决群众就医难题的一个实例,也集中体现了综合性大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。动脉出血往往十分凶险,呈喷射状,局部压迫只是缓兵之计,而动脉不能轻易钳夹,也不能轻易结扎,以免损伤供血血管或因压力骤增加重血管裂口。如何在紧急救命的同时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,需要多学科协作,制定最优方案。
该院耳鼻喉科团队基于丰富的手术操作经验,与血管外科、小儿外科专家密切协作,最终克服了重重难关,在充分保护血管、神经的前提下,一点点分出解剖结构,精准找到出血点,对颈外动脉的破口进行精细缝合,完成血管重建。
“对患者来说,要最大限度保护他们的血管,能重建的尽量重建,尤其对于儿童,实现血管缝合修复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。” 武日东副教授表示。
【记者】江玲
【通讯员】彭福祥 梁嘉韵
报道时间:2021-07-30